台中鬥毆

請說明林爽文事件的詳情?

常常聽到「林爽文事件」

那到底是什麼?請各位告訴我

謝!


「林爽文起兵」的故事

在台灣是家喻戶曉的

耳熟能詳

故老相傳

祖母面授的史實。

為下文敘述方便

也有一些史的疑點分析

我們把這段故事簡單地、提綱地記錄在後面。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閱這幾本官方記錄之書: 「平台記事本末」、「乾隆三定台灣記」「欽定台灣平定紀略」「台灣通史」、「台灣省通志稿」此外

彰化縣志、台灣府志也有大同小異的記載。

南投文獻、卷七革命志亦對此事有頗詳的敘述

尤其涉及南投歷史地理部份

可惜未及林莊軍內的典章制度文物。

甲、林莊起事背景林爽文

福建漳州平和人。

父林勤

家貧不能謀生

於乾隆三十八年挈妻子渡台

後在彰化縣大里杙莊

(今台中縣大里鄉)

墾田治產

家頗饒。

大里杙莊近內山

地富而險。

林爽文曾任彰化縣捕

為人好任俠

結賓客。

當時

台灣經過勤墾經營和水利農業改戉

人口增多

糧食豐富

福建和廣東的人民紛紛冒險移民。

然而

台灣從多亂。

中國農業社會

地區性的爭執時有所聞

但以南方為盛

尤以閩、粵兩地性情強悍的民眾最喜私鬥。

後來每因小事爭執而演變大規模的分類民間械鬥

最為悲慘。

台灣械鬥的本源可能是由中國大陸傳來的習性

到台灣後更因雜居而愈演愈烈。

自乾隆四十七年

彰化縣內漳州人和泉州人因賭起

繼而鬥毆

民眾黨同縣而伐異

竟因縣籍府籍或省籍而互相仇殺砍戮

蔓延數十村落

死傷、財產喪失無數。

「彰化縣志」因說:「終釀械鬥巨禍

邑之有分類

自此始。

……」迨丙午冬十一月

林爽文煽亂

其謀逆之由

起於會黨

而其後亦變為分類(械鬥)。

主要的械鬥分類有異省、異府、異縣、異姓、異派等等

以前為最烈且多

在有清二百十二年的統治期間

大械鬥共有二十八次

小規模的不計其數。

清廷乘機利用挑撥離間的分化手段

便於統治

而民眾間也仇怨愈結愈深

不可化解。

(參考近人郎擎霄、樊信源、張菼諸氏的深入研究文字。

)當時

彰化地區自械鬥以後

近鄉各地村莊村落巨族地主

為求自保

多集眾自衛。

林爽文因此廣聚失業游民

貯備軍火武器

自成軍事單元

對立之勢經成熟了。

同時

清代之佔領台灣

初期一直沒有好好的把它當作境內核心地帶看待

而以化外之地處理。

因此

吏治不修、營伍廢弛

且愈來愈壞。

來台官吏

不僅不能勸導教誨

保境安民

休養生息

且藉機勒索

侵漁肥橐

用飽私囊

歛怨累民

剋剋弩鄉里。

地方官員台灣缺分為為利藪

駐台戍兵多有賣放私回

或聽任離營出外謀生

因而多堪一擊。

於是

民眾既輕官、吏

亦輕視兵。

魏源「聖武紀略」中「康熙重定台灣記」中說:「鳳山奸民黃殿

又窺台例文婪、武嬉、遂謀變也。

」「恪靖奏稿初編」卷三十四

閩浙總督吳棠奏疏(同治五年)中也說:「民忿官之貧也

乃相率結會私鬥

寢成巨案。

諺曰:『十年一大反

五年一小反』

大概由此。

」當然

械鬥轉化為起兵反清

有歷史條件

亦有經濟困素

但在南中國

尤其是台灣

貪官污吏道是最大的誘因。

」清高宗純皇帝實錄」

在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

「林爽文事變」已近尾聲的時候

總結地說宗諭說:「福建台灣府弧懸海外

遠隔重洋

地方遼闊

民情刁悍

無籍奸徒

往往藉端滋事

皆由地方官吏任意侵婪

累民歛怨

而督撫遇有台灣道府廳縣缺出

又以該處地大豐饒

不問屬員能勝利與否

每用其私入

率請調補

俾得侵漁肥橐。

所謂各員

不以涉險為虞

轉以調美缺為喜。

到任後利其津益

貧瀆無厭

而於地方案件

惟知將就完結

希圖了事

以致奸民無所畏憚

始而作奸犯科

互相械鬥

甚至倡立會名

糾眾不法

遂爾釀成巨案

總因歷任督撫冗廢弛

地方官吏

竟不可問。

」清代台灣多亂的三個主要外在因素—械鬥、含官、會黨—一經糾纏

乃成不可解的死結

我們在林爽文起事前看得很清楚了。

「平台紀事本末」說:「乾隆四十七年

漳泉民構釁焚掠

官兵擒治

其黨羽懼罪

紛紛步入大里。

水師提督黃仕簡

台灣道楊廷樺挾重兵壓莊

搜拿罪人

莊人以重利賄師

師退。

其縛獻者一、二人

實非黨惡。

由是諸無賴之徒益輕官兵

而奸民多生心矣。

」林爽文既集合一群不肯安份、心懷大志的人

又適逢漳州人嚴煙渡海傳天地會教義

倡導「反清復明」

許多困苦的不滿現實的民眾紛紛入會

聲勢既大

事為統治官吏所知

派兵鎮壓

甚至擄良興獄

人置諸法

財產入官。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

台灣鎮總兵柴大紀巡查營伍

至彰化縣

林爽文聞之

心不自安

豎旗聚眾。

叛意既顯

統治官吏乃派兵剿撫

林爽文遂反。

乙、經過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廿七日夜

林爽文「因民之怨

襲大墩(大墩離大里杙僅七里

地約今日之台中市

當時清廷由知縣俞峻、副將赫生額、游擊耿世文等率兵三百進討駐此)

軍覆

文武皆歿。

」(台灣通史)廿九日

林爽文入彰化

為大盟主

遵故明

建元順天

大封群臣

盡殺清朝文武官吏。

林爽既立彰化為盟主府

北派偏師王作為征北大元帥

經略當時未全開發的廣大淡水廳(今新竹以北)地帶。

惜不善守城撫居拓土

竟在十三日敗

死在義民之手

林軍乃有後顧之憂。

林爽文自率兵征伐

旬日之間

連破諸羅(嘉義)、斗六門、南投、貓霧梀等城鎮

席捲彰化、諸羅等大片地區

直迫台南府城。

十二月十三日

鳳山漳州人莊大田起兵響應

破鳳山城

南北二軍

合圍府城。

當時清兵疲怠

全靠各城養民助陣

可惜府城竟不能入。

乾隆五十二年正月底

林爽文攻城失敗

又聞彰化失守

而清派閩浙大兵抵達台灣

乃引軍北返

復彰化

經營大里杙。

正月

清兵登鹿港、府城等地。

林爽文軍北返後

再攻鹿港

不久

由於不善守城

諸羅復失

鳳山等地亦再歸清兵。

唯是尚時新到的各省之兵

在昏傭的駐福建文武官吏領導下

貪生怕死。

總督常青及水陸提督竟駐劄在鹿港、府城等地

不事征戰

固壘自完。

久之

林莊軍勢再盛。

三月

莊大田匯合各地起義軍

莊錫舍、謝檜、林永(爽文弟)等合攻府城

幾乎得手

可惜泉州人莊錫舍因漳、泉人間互相猜忌而投清吏

圍乃解。

四月間

清官吏議分兵征討

皆敗陣

諸羅以北仍屬林爽文所控制

雖南部莊大田軍

因莊錫舍反叛投降

頗走下坡

於是林爽文部自三月起

擬訂通南北路義軍

復圍攻諸羅。

可惜清總兵柴大紀在粵籍義民支持下

在諸羅城死守

城竟不陷。

當時義軍聲勢仍盛

與林爽文部轉戰在鹽水港、鹿仔港一帶。

直至十一月

清廷派將軍福康安率領侍衛內大臣海蘭察等滿漢將兵屯番七千餘人

復召泉州義民二千多人隨征。

當此之時

清廷已在台灣派調十多萬軍隊。

而林莊部雖號稱數萬

實在僅一、二萬人

實力不足以抗拒當時最精銳的大將重兵

且轉戰經年

糧援皆絕。

乾隆五十三年正月

林爽文兵敗被擒

二月

莊大田亦為清兵所破而死。

林莊軍皆潰敗

事遂平定。

丙、結果林爽文、莊大田兵敗身死。

歷時一年三個月的戰禍

死人無數

台灣田廢地荒

全無生產

到處難民。

此固如連橫在「台灣通史」所嘆息的:「若夫林爽文因一方之豪也。

力田致富

結會自全

乃以莊民之怨

起而謀殘

渫血郊原

竄身荒谷

揣其心固有不忍人之心也。

」也如鄭兼才所說:「林爽文之變

實激之使起」台灣顯然地少人多事繁

設遇一貪官污吏所逼

禍亂立起

乃至不可收拾了!


林爽文事件  居住彰化的林爽文是台灣【天地會】的領袖之一

乾隆51年(1786)舉兵起義

殺死彰化知縣

攻佔彰化

爾後南下攻陷諸羅(嘉義)縣

同夥莊大田在南部響應

攻下鳳山城

一時全台騷亂。

由於台灣總兵柴大紀奮勇作戰

保衛府城

並於乾隆52年收復諸羅城。

而林爽文部眾在重整後

繼續圍攻諸羅城

戰事慘烈

情勢岌岌可危。

同年十月

清廷調派福康安將軍率兵增援

將林爽文擊敗

解除諸羅城之圍。

乾隆53年林爽文被捕

事件始告平息。


當時

林爽文興兵作亂

清廷為之束手無策。

由於亂兵軍隊沒有軍紀

到處打家劫社

使得不少城鎮的百姓不堪其擾組義軍保衛家園

新竹一帶犧牲了 200 多人

村民因而建廟祭祀。

戰後

義軍屍骸歸葬在現在的新竹縣竹北市新埔鎮枋寮村

合為一義民塚。

清廷為獎勵客家義軍

特別頒了御筆的「褒忠」二字。

林先坤等人便倡議建廟

於是在乾隆55年完成了褒忠義民廟。


嗚哈哈~~~~~~`

林爽文事件,朱一貴 林爽文,林爽文的故事,林爽文事變,林爽文之亂,林爽文生平,林爽文心得,林爽文古戰場,林爽文故居遺址,林爽文 影響林爽文,台灣,彰化縣,莊大田,莊錫舍,彰化縣志,大里杙,乾隆,漳州

臨時條款|施琅|馬關條約|去蔣化|中華民國|戒嚴令|新文學運動|二二八事件|三一九槍擊案|倒扁運動|國民革命軍|鄭成功|朱一貴事件|中日甲午戰爭|劉銘傳|十三行文化|美麗島|林爽文|北埔事件|白色恐怖|長濱文化|卑南文化|動員戡亂時期|牡丹社事件|獨立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三七五減租|

台中鬥毆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2700689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玩樂天下 的頭像
    玩樂天下

    玩樂天下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